第962章
至于其他人选嘛,呵呵,怕是只有那几位旧党大佬才有资格和威望才能来担任,但问题在于,以王洋和旧党团伙之间的仇恨,真要派个旧党大佬过来当王洋的顶头上司。
呵呵,真不知道会打成什么模样,就算是二人没把狗脑子给打出来,也绝对会做不成任何事情。
指不定到时候每天二人相互攻讦的奏折就会如同雪片一般的频频朝着东京汴梁飞去,到时候,那可就轮到大宋天子头疼脑热了。
一想到王洋这家伙当初在朝堂上时那副好斗的公鸡模样,再想想等来了对头之后,要是能够不当着属下的面打起来,那已经算是很对得起朝庭,对得起陛下的了。
揉了揉眉头,苏东坡考虑了一番之后,谨慎地道。“老夫离开陕西路的时间,倒也可以拖延一二,但是,等过了这个冬天,明年春暖花开之后,老夫就算是有再多的理由,怕是也不能不离开了。”
“多谢伯父体恤小侄,正好乘着这段时间,小侄好好想想,怎么才能够解决这个忧患……”王洋顿时两眼一亮赶紧朝着苏东坡一拜。
只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总能够想到适合的办法来应对局面。
“你我之间,何须如此,唉,可惜除了这个之外,老夫也就帮不了你太多了。”
“对了,如今我大宋又多了三州之地,陛下让老夫举荐一些人材担当,最好嘛是从陕西边路诸文武之中挑选,你可有什么意见?”
“陛下英明,从这些官员之中,择选地方任职官吏,他们更加的明白这些地方的情况,办起事情来也更容易入手,要远远比中京中调派官员过来任职强得多。”王洋点了点头答道。
“小侄这里,倒是有个人选,高世则为人谨慎,长于实务,以其资历和威望,担当知州正是恰如其份。”
“老夫这里也有个人选,宗泽。”苏东坡朝着王洋一笑。“此人眼光独到,不论军事还是治政,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
二人商议了一番之后,最终先择出了五个人选上奏朝庭,当然,真正中意的人选,自然也会在书信之中禀报大宋天子赵煦。
而苏东坡以即将入冬,陕西路刚历大战,正是需要进行战后重建的紧要关头,另外还有三个新占之州的诸多事务需要处置的原因,所以请命多留一段时间。
对于这些十分恰当的理由,朝臣们也没什么好说的,不过,朝中诸位臣工,已经在为陕西路经略安抚使一职开始暗中较劲不已。
至于那新占的三州之后的官员委任,天子赵煦不许朝臣举荐人选,这让他们愤愤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另外,天子下诏,由于陕西路新占诸州之地交通不便,物资运送困难,必须加大建设水泥直道。故此,决定扩大长安水泥厂的规模。
而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建设,从东京汴梁到长安的水泥直道已经完工了近三分之二。
而北方,庆州、环州直抵盐州的水泥直道业已竣工,盐州到洪州的水泥直道也已经基本完工。但是从洪州前往宥州的水泥直道因为战争的缘故,只修缮到了乌延古城一带,想要修通的话,怕是就得等到来年才行了。
另外,无定河乌延古城的码头开始使用水泥来进行扩建,而银州、龙州、石州三州之间的水泥直道的工程测量工作已经开展,明年开春之后,就将开始动工。
预计最多两年,水泥直道将会成为陕西边路主要的运输骨干。到了那个时候,陕西路的交通顺畅程度,运输的速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盐、宥、洪三州之地终于又恢复了宁静,七万厢军连同眷属共三十五万余人口已经开始适应当地的生活。
在前期售买土地的财力的支持之下,这些迁徙来的百姓都获得了坚固的住所,拥有着足够的生产资料,并且还能够分得足够养活的土地。
对于这些昔日只能依靠少得可怜的俸禄养家糊口的厢军而言,这样的生活,与比去相比,简直就是天堂。
当然,陕西边陲寒冷的冬季将会让这些来自更南方的百姓们生出几许的幽怨,不过没关系,他们很快就会从每家每户卧室那温暖的火炕之中,感受到大宋朝庭的温暖。
陕西路原本就是一个产煤极为丰富的地区,大量的煤碳资源,能够充足的保证老百姓们的取暖和生活使用,当然,工业使用也不会有缺乏之忧。
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但是,战争的波及范围却是以三州之地的外围为主,真正受到影响的以宥州最重。
而盐州、洪州大部,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另外就是,棉花的丰收,还有秋收的粮食,已经足够保证了这三州之地的百姓哪怕是没有埋庭的救济也不至于饥寒交迫。
这一切足以证明了王洋王巫山在这三州之地所实施的民政布局的正确性。而棉花的大丰收,让很多早就已经蓄势待发的工厂开始轰隆隆的开始开动起来。
大量的闲散劳动力,比如老年人和妇孺,都可以在这里为自己的家庭挣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薪水。
而大量工厂的开工,亦让这三州之地开始获得税赋收入。虽然这才刚刚开始,税赋的收入并不算多,但是却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并且,棉布的大量产出,导致了下游工业的产生,染织业,裁缝业就犹如那星星之火一般,开始在这三州之地蓬勃发展。
而许多的商人,除了盐商之外,更有了许多来自大宋各路各州的商人们前来洽谈生意。也导致了酒店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
良性的循环正在让这三州之地展现出了一种新兴向荣的局面。
而目光一直游移在陕西路这三州之地的赵煦自然很容易就能够收集到关于这三州之地的一切情况。
再加上王洋总喜欢将自己在这三州之地所推行的各种施政理念和每一种政策的推行,详细地写在书信之中,与赵煦这位大宋天子反复的讨论。
这倒真是让赵煦这位足不出户的天子,对于地方官如何实施,有了一个明确而又直观的理解。
亦更加的认同了王洋的观念,同时也坚定了他决定利用大宋陕西路增加的疆域,来彻底解决大宋冗兵的决心。